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陆俭明: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思考

陆俭明 语言学心得 2023-01-10


好文荐读(第六十期)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思考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思考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陆俭明.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04):1-8.


摘要: 本文有六方面内容:(一)对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念;(二)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汉语言文字教学;(三)境外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应该主要由本土中文教师来承担;(四)进一步切实抓好海外汉语教材建设;(五)需要调整、压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六)进一步做好孔子学院的定位和建设工作。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书面语教学;汉语教材建设;孔子学院

感谢《语言教学与研究》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第一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的“第五项职能”。这集中体现了我国在新时代将在全球化思维下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必将持续不断地动态发展;高校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无疑成为我国高校在全球化思维下重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在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就世界来说,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就我们国家来说,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与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这个任务国家宣传部门、新闻媒体部门当然首先需要承担并考虑,我们国际中文教育也责无旁贷,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然而,我们真要承担并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国际中文教育还得走上开拓创新之路。而要开拓、要创新,首先需要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许多问题上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同时需要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子。


一.对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念


在新时代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我们首先对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需从两方面来认识:

     其一,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具有国际性行为性质的教学工作,具体说关涉与他国的语言文化交流。而各个国家与他国进行语言文化交流都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总希望自己的语言文化能传播到其他国家与地区,并希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机构及广大民众能乐于了解、能乐于欣赏、能适度接纳与学习。另一方面出于自身语言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他国在本国开展语言文化教学活动,都会持一种欢迎的态度,但同时各国又都要“维护教育主权”,会“天生”地怀有戒心和防范的心理,生怕外来语言文化对本国语言、本国传统文化乃至“价值理念的冲击与侵蚀”(郑淳2020 )。有鉴于此,我们开展国际中文教育,要设法尽可能打消对象国那种“戒心和防范的心理”,要让对象国从政府机构到广大民众都能意识到、感觉到中国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完全是一种“为人之举”  。具体说,我们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为的是在各国建造通向中国和其他华语社区的友谊之桥“汉语桥”,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进而深度感知中国、了解中国提供帮助。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中文/汉语这一语言公共产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因此,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是我们作为母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必须低调虚心。

     其二,就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本身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任务来说,是为对象国培养他们国家所需要的各类中文人才。为此,必须要完成好培养对象国学生具有 “跨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这两种交际能力。“跨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最实际的语言服务能力。这里必须认识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因为我们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习者单纯掌握汉语,而是希望学习者能成为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并能为两种文化建立联系起到建设作用的“文化中介人”。然而一个人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得具备跨语言交际能力。如果我们所培养的汉语学习者,汉语言文字功底不扎实,汉语书面语学习、掌握得不好,中文能力只能是个半吊子,不可能广泛而又深入地学习、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真谛,也不可能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跨语言交际能力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将落空。所以,国际中文教育虽呈现多元化的需求,我们要力求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但是我们自己要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要抓好汉语言文字教学,特别是要抓好汉语书面语教学。要将抓好汉语言文字教学、抓好汉语书面语教学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来看待、来处理。



二. 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汉语言文字教学


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从领导到广大汉语教师都必须树立“国际中文教育要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核心,特别是要抓好汉语书面语教学”这一理念。

自2005年我国举行“世界汉语大会”之后,汉语二语教学在国际上逐渐展开,呈现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到目前为止,全世界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文教育项目, 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育影响力不断攀升,整个汉语二语教学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在大中小学中开展的中文作为外语教学,属于基础性的汉语二语教学;在高校中文专业开展的汉语二语教学属于专业性的中文教育;在某些高校和中文培训机构中开展的“中文+职业”汉语二语教学,学习者学习目的都各异——有的只要求会说、会听几句汉语口语,以便跟中国人接触时能增进友好情感;有的出于某种工作需要,真想学习、掌握好汉语,以便自己能跟中国人进行自由交谈,能在他们国家的中资企业工作,乃至想到中国工作;有的有心学习研究中文和中国文化,希望自己不仅能说,而且能较自由地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中文文献资料,以便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无疑我们得满足这多方面的汉语学习者的需求,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都感到满意,都觉得有收获。但是,国际中文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这一点上。为此,国际中文教育,特别是在大中小学开展的中文教育,包括高校中文专业开展的中文教育,对初学者可以先通过汉语拼音让他们很快学习掌握汉语口语,但必须有意识地转入汉语书面语教学,引导学生学汉字,学习汉语书面语。为什么要强调加强汉语书面语的教学呢?除了上一小节所说的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还在于:

第一,真要让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努力设法让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学习、掌握好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这样,汉语才有可能像如今英语那样走遍世界各地,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作用,中华文化也才能较好、较快地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让世人了解、认识、喜欢、欣赏。这里也有一个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如何摆正语言文字教学跟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须知,古今中外所有的外语教学都伴随着文化教育。二语教学里的文化教育一般通过两个渠道开展:一是专门开设一定的文化课程,譬如开设有关历史、文化(特别是文学、哲学思想方面的)以及当代国情等文化专题课程,让学习者了解。二是也是更重要的是把目的语国家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理念、思维方式等传递出去,如果对方能接受就更好,最起码得让人家了解,希望人家能够认同。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不能通过专门的文化课程来实现,如果我们专门开课程讲中国的理念等人家就会有戒心,你们是不是又搞文化输出?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一定要采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赵金铭2012 ),比如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课文讲解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理念深入到学习者的骨髓里边去。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将许多精力放在教会学生某种文化技艺,这就将中华文化教育走偏了。我们学英语、学法语,人家不要求你一定要学会做三明治、汉堡包,一定会跳华尔兹;学日语人家不要求你一定要学会做寿司和天妇罗;学俄语时不要求你非得会做鱼子酱;学韩语人家不要求你非得会做泡菜等,那为什么我们老要强调这些东西呢?把很多精力和时间花在这个方面不值得。国外一些有识之士对我们搞文化技艺很不以为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在一次世界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上说,有两个毕业生,一个普通话字正腔圆,文章写得也不错,但不会打中国结、跳红绸舞,不会剪纸,不会打太极拳,另外一个这些都会,但中文说得磕磕巴巴,写东西也不行。那我肯定就要这个字正腔圆、能写一笔好文章的学生。当然,中华才艺在幼儿园、中小学可以适当教授,以引发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但也要适度。

要知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得靠学习、掌握好了汉语书面语的汉学家、中文翻译和本土汉语教师来向他们国家的民众介绍中华文化,将中国的古今经典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翻译成他们国家的文字,让他们国家的民众广泛地了解。这方面我们要换位思考———我们是怎么了解、认识外国文化的?不是靠每人自己阅读、观看外文原著和影视剧,而是靠中国的各种外语的翻译家和外语教师的介绍与翻译。

第二,印欧语,诸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言与文字的接口在音素上,采用的是音素文字;学习印欧语诸语言,口语与书面语的学习几乎同步,虽然这些语言书面语跟口语也有区别。我们汉语与文字的接口在音节上,采用的是独特的方块汉字;而汉字呢,并非只记录音节,同时承载着意义。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特别是西方学生,学习汉语,其口语与书面语的学习无法同步。他们通过汉语拼音可以很快学习掌握汉语口语,但要掌握汉语书面语非要过汉字这一关不可。我们必须用心下功夫结合汉语、汉字特点,形成具有开创性的基于汉语、汉字特点的国际中文教育。口语学得再好,如果没有学习掌握好汉字,没有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这只能说培养了外国的中文文盲;而且由于他们生活在非汉语环境下,汉语也很快就会忘记。(赵金铭2004 ;李宇明2012)因此,我们决不能满足于国外已经有多少人会说汉语了,而得要求培养越来越多的掌握好汉语书面语的高水平的汉学家、中文翻译和称职的汉语教师。要知道,如果教出来的学生,汉语书面语不过关,一切都将落空!

第三,我们常常感叹汉语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汉语真要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除了要国力强,除了要教育、科技、体育等居世界前列之外,也必须要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学习、掌握好中文书面语。我们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中文人才,能在他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领域成为精英。当今英语话语权的获得,暂不去追究其初始原因,就当今情况来说,靠的就是各行各业的领导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到哪一天,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各国专家学者能看中文文献,在会上能用汉语来发言,来提问,汉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自然会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国际中文教育的结果是外国学习者不能很好掌握汉语书面语,那么汉语国际话语权也将落空。



三.

境外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主要该由本土中文教师来承担


 境外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其教学任务主要该由本土汉语教师来承担。我们的基本立足点不应放在“派大量志愿者汉语教师出国”上,而应放在大力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上。派大量志愿者汉语教师出国既非策略之举,也不科学。必须明白,各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支具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中文教师队伍,当代中文要走向世界会落空,增强中文国际传播力也会落空。   有人说,本土汉语教师,他们在发音上,他们在用词上,他们在句法规则的使用上,不太标准,赶不上我们中国的汉语教师。这个看法符合事实,但只看到了一面,没看到极为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本土汉语教师都是持证上岗的,他们在汉语教学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与功底,完全可以胜任汉语教学工作。更需要看到的是:

第一,本地汉语教师在教学中比我们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了解教学的重点,更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所以会更好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由于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讲授汉语过程中,很需要进行汉语与他们母语的对比教学。而最善于进行这种对比教学的正是本土汉语教师。他们能根据教材的内容,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地举出与对象国国情、当地风土人情相关的例子,进行汉语跟他们母语的对比教学,这是我们派出的汉语教师难以做到的。

第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支本土化的汉语教师队伍,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存,他们自己就会向本国政府提出加强中文教育的要求,而这是使汉语教学进入对象国国民基础教育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助推力量,也是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一点上也要换位思考。我们国家的所有外语教学,其初级阶段,乃至中级阶段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中国的外语教师承担的。其实,不只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如此。也不是说绝对不能派出汉语教师。但是,这也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派出对策,而所派出的汉语教师必须是高质量的,真顶用的,而不是一问三不知的。


四. 进一步切实抓好海外汉语教材建设


汉语教材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因为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是连接教师、学生和教学法的纽带。二十多年来,汉语教材的编写与研究有成绩。教材数量大幅度增加,教材种类不断增多,对教材编写也摸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出版了一些好的教材。(马箭飞等2021 )但问题也很突出。从总体上来看,主要不在量,而在质,而我们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不怎么适用境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么能编写出能满足在国外开展的国际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需要,让学生爱看、爱学,老师好用、好教的规范、科学的系列化汉语教材。关于海外汉语教材建设,这里只想谈三点意见

 其一,语言是载体,语言教学不可能不伴随文化教育。事实上任何外语教学都伴随着文化教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多元文化大家庭中去,有多种渠道 ,国际中文教育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文化,内容繁复,含义广泛,大致可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两大类 “硬文化”,是指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各方面生活的有形文化,这包括制度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健身文化、体态文化 等,我们中华文化中还包括汉字文化。“软文化”,是指反映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的无形文化,主要包括心态文化,即一般所说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以及思维文化,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某种信仰,主要是指哲学思想、思辨方式、宗教信仰,也包括诸如说时间、地点的方式(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计数称量法、方位定法等。硬文化的教学可以通过开设一定的文化课程、编写一定的文化教材来进行。另外,教师利用节假日或业余时间,本着自愿的原则,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文化活动———或组织学生看中国电影、电视片,听中国音乐;或请学生到住处一起包饺子,共进晚餐等。这些课外文化活动,既可以增强汉语老师跟学生的亲和力,可以给学生以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实际训练学生说汉语、听汉语的能力,又可以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汉语学习,一举多得。而软文化的教育,上面已经说了,得浸润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这样的文化教育才真有成效。外语教学的实践与历史都告诉我们,学生在接受一种外语教学的同时,都会不知不觉地接受浸润于语言教学中的该语言所属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他们的民族理念、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而要做到这一步,主要靠教材。教材内容,特别是课文怎么能让对象国的汉语教师和学生喜欢、爱看,同时又“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目前,说实在还很少看到有这样好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编写首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其三,教材对词语的释义和辨析必须精准,特别是必须考虑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否则会误导学生,也会给教学出难题。这就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汉语词语有精深的研究,而不能只是照搬《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这方面内容请参看马真(2016,2019)。

    五.需要调整压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真要使国际中文教育在实现高效“国际交流合作”智能中发挥路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服务,重要的是要确保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的汉语教师队伍。

现在汉语教师队伍采取的培养模式是“三路并进”的模式:本科专业,硕士班或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外加一定的培训。这里想就汉语国际本科专业谈一点看法,基本意见是,需要调整、压缩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是 1985年开始设立,仅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四所高校设立,当时叫“对外汉语本科专业”。 2008年教育部决定广泛增设这一本科专业,一下子全国有37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各高校不一,有的每年招二三十个学生,有的招收七八十个学生,有的最多的一届招收一百二三十个学生,在校生总计达6万多人。现在这样的本科专业效果如何呢?第一,目前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缺乏从事汉语二语教学的功底和本领。第二,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最后真能从事汉语二语教学的不超过 20% 。这样不能不考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怎么办?”的问题。

1985 年设立这本科专业是需要的。但是 2008 年如此大规模开设这一本科专业,现在看来这未必是一个经过科学论证后所作出的举措。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如下:

一,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规定大陆高校师资一般需博士生。这样,汉语教学本科毕业生显然不能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那么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该怎么办?看来教育部大规模设立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

第二,主管部门对汉语教学学科性质认识不是很清醒,因此未能就增设该本科专业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结果一拥而上,一些没有条件的理工科高校也纷纷增设了这一本科专业。

第三,该专业应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也缺乏明确要求与规定,除少数有基础的高校外,多数高校培养内容是中文系、教育系、外语系教学计划内容适当删减后的拼盘,致使毕业的学生并不符合从事汉语二语教学的条件。

显然我们需要反思与考虑:第一,根据目前的汉语教学发展形势,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三路并进”的培养模式?第二,主管部门是否需要对目前已增设“汉语国际教学”本科专业的各高校的教学状况,包括毕业生质量与去向,进行一次全面或抽样调查?第三,上级主管部门是否需要对目前汉语教师状况,特别是外派的志愿者汉语教师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或抽样调查?第四,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是否需要考虑调整“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在高校的设置?是否需要大大压缩高校这一本科专业的设置?

我们建议:必须压缩、调整国际汉语教育本科专业。今后在大学任教的汉语教师,从研究生开始培养,重点招收中文系、教育学系、外语系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博士生。同时,可考虑留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日后能在国际中小学任教的汉语老师以及从事汉语教学的管理人才;当然也将为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输送优质生源。



      六.进一步做好孔子学院的定位和建设工作

 自 2004 年 11月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据 2019 年 12月公布的数字,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而从 2020年 7月至 2021年 7 月又增设孔院 7所。总计557所。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这对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起了不小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也出现了某些负面影响,以致在某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停办,而这是在世界上同类性质的文化机构中所没有发生的。可以怪这些国家反华什么的,但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我们不 能不进行反思,为什么给了人家这个机会。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文化机构,首先得考虑怎么让人家欢迎,对你可亲,而不是害怕。这一方面尽量应该让民间出面,国家做后盾;同时也有必要发动并鼓励民间资本、民间力量去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浙江师范大学 2021年12月12日成立了非洲国际中文教育联盟,这个合作联盟有50多个单位参与,有我们国内的部分高校,有中国的企业单位,有非洲的一些学校和非洲的中资企业。主要目的是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做语言支持,培养懂中文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搭建中非企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这样把相关单位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民间办,也不要国家出面出钱,这个路子走得很对,经验很值得推广。

现在孔子学院给自己规定的任务之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面向社会招生开展汉语教学。请看孔子学院章程第五条:“孔子学院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再看第十一条“孔子学院提供下列服务”中的第一款:“(一)开展汉语教学”。

这是非常失策的。其一,这会跟对象国政府、教育部门会发生矛盾,人家会怀疑你这样做的目的。其二,会跟当地的华侨华裔发生矛盾,华侨华裔中相当一部分人靠教中文吃饭,你孔子学院面向社会招生,而且不要钱,学生都上孔子学院去了,这不是跟华人抢饭碗吗?说实在,汉语要走向世界,应充分调动华侨华裔兴办华文教学的积极性

孔子学院的任务应该是什么?第一,首要任务是培养当地的本土汉语教师。可每年向对象国有关部门明确提出:“我们今年负责为你们培训XX名中文/汉语教师,为期 XX周。受训教师由你们定,经费由我们负担。具体培训时间可由双方商定。”这样做,他们肯定会很欢迎,很感激。孔子学院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第二,密切关注这个国家开展中文教育的学校、机构的教学情况,协助对象国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中文人才,提供各方面的具体帮助,例如为政府、民间的中文教学机构提供必要的汉语/中文教学资源。这人家会很欢迎。三,进行汉语/中文测试。第四,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外文化交流起桥梁作用。这人家也会很高兴。

以上是我们的思考,谨供参考。更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陆俭明

    个人简介: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17所海内外大学的荣誉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文教学研究等。联系方式:lu_ma2008@pku.edu.cn。

本文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刊讯|《方言》2022年第3期

2022-10-19

刊讯|《中国语文》2022年第5期

2022-10-18

刊讯|SSCI 期刊《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创新》2022年第1-2期

2022-10-17

刊讯|SSCI 期刊《语言学探究》2022年第1-2期

2022-10-16

刊讯|《语言学论丛》第65辑

2022-10-14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2年第4期

2022-10-12

刊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留言赠刊)

2022-10-10

刊讯|SSCI 期刊《认知语言学》2022年第1-2期

2022-10-09

刊讯|《汉语学报》2022年第3期

2022-10-08

刊讯丨SSCI 期刊《双语:语言与认知》2022年第4期

2022-10-06

刊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2022-10-05

刊讯 | SSCI 期刊《语言类型学》2022年第1-2期

2022-10-04

刊讯|SSCI 期刊《语言政策》2022年第1-2期

2022-10-03

刊讯|《中国文字》2022年第3期

2022-10-02

刊讯 | 《语言科学》2022年第4期

2022-10-0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


“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言海小鱼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